Pages Menu
   
Categories Menu

索尔•辛格:中国和以色列可联手打造世界级公司

作者:英途   2013-12-27 17:48

以色列是如此与众不同。一方面,以色列如此的古老,历史如此的丰富;另一方面,它的创新和创业文化又如此的深入人心,无所不在。在英途主办的“2013全球商业智慧·以色列”活动中,索尔·辛格先生分享了他对以色列创新和创业的最新观点,并就中以创新合作提出了自己的希冀和看法。

独特的以色列创新之道

我们称以色列为创业的国度,因为以色列拥有除硅谷之外密度最高的高科技创业公司。这些创业公司能得到比世界上其他地区多得多的人均风险投资,是美国创业公司平均风投的2倍半,是欧洲公司的30倍。

我在《创业的国度》一书提出的问题就是,为何这一切发生在以色列?以色列国土狭小,几乎没有自然资源,(直到最近刚发现了地中海的油气资源)周围的邻国也并不友好。为何以色列还能走出自己的创新之道?

我们写作本书的时候发现,人们对于创新的认识存在一个重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创新和“创意”是同义词。你可以看到,很多场合人们用“电灯泡”去代表创新,这个象征符号在西方正意味着“创意”和“想法”。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好的创意,很多国家的大学和企业有许许多多的专利;以色列人均拥有的专利也很多,不过这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这些国家虽然拥有聪明的人才、良好的创意和许多的专利,但并没有像以色列那样产生如此多的创业企业。

所以除了创意之外,还有2个重要的因素,让以色列成为与众不同的“创业的国度”。第一个因素是驱动精神和坚持不懈,第二个因素则是冒险精神。在《创业的国度》一书中,绝大部分篇章都用来解释和描述以色列为何拥有这2个重要因素,最终成为了创业的国度。

原因当然有很多。但首要的一条就是以色列自身就是一个“创业企业”。它成立于65年前,脱胎于一个创意--犹太复国主义。通过大量的驱动精神、坚持不懈和冒险,最终变成了现实。身为以色列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意识到,呆在这个国家并非理所当然。仅仅为了呆在这里,你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坚持,冒很多的风险。

其次就是军队的影响。以色列全民皆兵,男人需要服3年兵役,女人需要2年,当兵成为了以色列人人生中的“第三个阶段”。在绝大多数国家人们只需要经历2个阶段,教育和工作,以色列人则是“教育-兵役-工作”三个阶段。比如我的大女儿今年17岁,最近刚收到军队的请柬,邀请她去面试并考察今后希望在军队的哪个部门服役。18岁时她将正式入伍。

以色列人在军队中会有很多收获。比如以色列国防军下设很多高科技部门,一旦入伍,这些年轻的以色列人就会大量接触这些高科技设备,并实地操作它们。这会深远地培养并影响他们的兴趣,很多人退役之后就很自然地继续在高科技领域去开拓他们的事业。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会在军队的高科技部门服役,所以这并不是军队最主要的影响。军队对以色列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方面,这些文化方面的体验很难在学校或者工作中感受到,比如说领导力、团队合作、自我牺牲等。当你还只有18岁时,你可能突然就认识到这世界有比你和你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你需要服从它们,必要时甚至牺牲你自己。

在军队中这些年轻人也会被教导“使命”。使命很困难,很重要,为了完成你的使命你必须成功,同时你必须承担一定的失败风险。在这两者之间你需要找到平衡:承担风险,随机应变,最终取得成功。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在以色列也是创业维艰。绝大多数创业企业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使命清晰,坚持不懈并甘冒风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以色列人在军队中经受的严酷挑战,最终也为他们经受创业的挑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个因素就是移民。以色列是移民国家。移民在许多领域都是“企业家”,这不足为奇。移民通常都有强烈的自我驱动精神,最明显的就是他们能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并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许多的风险。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移民背景。美国的一本书提到,硅谷超过半数的企业由移民设立,而在以色列几乎每个人都是移民。不是他们本人,就是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

跨国公司的方案工厂

虽然我们将以色列称为“创业的国度”,但从对经济的整体影响上来说,以色列更多是被大企业所影响,而不是小的创业公司。以色列有超过300家世界各大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如google、微软等;同时这些跨国公司也大量收购以色列的创业企业,IBM和思科在以色列已经买了十多家公司。中国公司华为也已经低调地在以色列开设了研发中心。我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来到以色列进行研发,在座的各位由英途邀请的企业家,也会越来越多地和以色列进行合作。

这些国际性的大企业来以色列做什么呢?最近刚刚到访以色列的通用电气CEO杰夫·伊梅尔特跟我说,“你们(以色列人)擅长创新,我们擅长扩张,我们擅长把你们的创新推广到全世界。”伊梅尔特的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创业企业和大公司所擅长的不同领域。创业公司通常擅长创新,但并不擅长将创新转化为大公司;大公司则正好相反,他们对于增长和扩张更有心得,创新则并不拿手。这种有益的互补对大公司和初创企业都非常有利,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跨国公司在以色列设立研发中心、购买创业公司。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英特尔公司的许多芯片在以色列研发、制造,农业、医药、通信等很多领域的技术都是首先在以色列发明,然后被推广到全世界。我最近了解的一个案例是以色列一家生物医药企业“Biosense”,被强生公司收购。强生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涉足多个领域,但它关于心脏导管的全部业务都在Biosense进行。有趣的是,Biosense的技术实际上起源于军队战斗机侦查、锁定目标的技术。Biosense将这项技术移植到手术室里,让医生准确地知道导管在病人体内的位置。如今Biosense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市场里的领头羊,也成为强生公司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

创新的不同路径:以色列中国合作的未来

《创业的国度》一书在被翻译成希伯来文前就已经先被译成中文了,在中国它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不会仅仅满足于最大,她也希望成为最领先的经济体。中国因此必须从中国制造转型到中国创造。在最新的五年计划中,创新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创新和创业是紧密相连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翻译《创业的国度》,现在已经被译成25种语言,我也到过许多国家,深刻感受到创新对所有国家都是如此重要。

目前我们都习惯于创新主要来自美国,但未来10到15年,这一格局可能会发生很重要的改变,创新地图将大不一样。如果将创新比作太阳,以色列已经成为另一个具有辐射性的太阳。而未来,世界上将会形成很多太阳,在非洲、亚洲、南美洲,都将涌现出很多创新中心。各个国家将会展开竞赛,争夺地区领导者的地位。

《创业的国度》一书引起了如此多的注意,我们始料未及。曾经人们将羡慕的目光投向硅谷,但也不无嫉妒:美国这么独特,这么成功,我们如何也能做到呢?然后他们将目光投向以色列:哦!这么小的国家,有如此多的问题,它还能做到高度的创新。看来创新不仅仅是美国可以做到的,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中,也能实现。

创新有很多路径。以色列的路径显示创新也可以来源于“克服困境”。美国恰好相反,面积辽阔,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周围没有敌人,他们孕育出了硅谷,而以色列虽然在各个方面都不一样,但也同样实现了创新。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独特路径,基于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优势。所以以色列的经验并不是要模仿以色列,中国的经验也不是模仿中国,而是结合自己国家的特点,和其他国家展开合作。

正如以色列和美国的大公司合作所显示的,和以色列合作创新,将带来巨大的潜力和协同的力量。目前英国驻以色列大使正在通过非官方的渠道筹资,试图在大使馆内打造一个高科技孵化中心。这个中心由5、6名工作人员组成,按不同的产业划分,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发掘以色列各个领域的高科技创业公司,建立英国公司和他们的合作关系。

以色列人擅长创新,擅长从无到有的解决问题,但却并不擅长找到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擅长了解市场。事实上你可以将以色列当做“解决方案工厂”,拥有很多领先的技术和方案,但是并不能很敏锐地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正确的市场。事实上如果不能解决正确的问题,你就没有市场。这正是大公司擅长的领域,它们已经在市场打拼多年,了解顾客,了解真正的需求。通用电气的CEO伊梅尔特说,“如果你能将飞机消耗的燃油降低1个百分点,那将是至少30亿美元的大市场;如果你能将火车的效率提高1个百分点,那将会是300亿美元的大市场。”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大公司通常会拥有一个很长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而创业公司通常不会有这样的概念。

以色列人通常缺乏耐心,不爱计划,喜欢随机应变,也不尊重权威,这些因素让我们很适合创新和创业,但并不适合将公司做大。比如中国有五年计划,我们要是有五日计划那就算是走运了。这些差异对于打造世界级的公司实际上相当有用。在创业时我们会选择具有不同能力和特征的员工,有些擅长业务,有些擅长技术,有些擅长设计,等等。国家之间的合作实际上也是一样。以色列和中国可以共同合作,扬长避短,一起打造世界领先的大公司。将中国当做市场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和中国一道创新。很多美国公司拥有数千名的以色列员工,他们为创新做出巨大贡献,但外界仍然会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公司的创新。中国和以色列合作的模式也可以一样。通过互补合作,以色列和中国一定可以联手打造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

(本文整理于2013全球商业智慧·以色列行,索尔·辛格先生在早餐会上的发言,版权归英途跨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所有,转载需取得英途公司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