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enu
   
Categories Menu

初创公司产品如何快速切入主流市场

作者:英途   2014-10-29 17:10

你要“标准化”,就是你需要有这个量,所以你要考虑成本、质量和稳定性,你当然是重复做同样东西,做越多越好。而对B2B聚焦细分行业非常重要,因为撒网撒开的话,每个客户都不一样,你很难做到标准化东西,也就是说从你产品的经济性能角度,都需要企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突破点。

一个初创公司的产品,要如何快速切入主流市场?以下是陈教授核心观点。

我今天主要讲三方面内容,分别是:1.Customer Characteristics;2. How to grow a new business/product into mainstreammarket 和 3. Web-based B2C Model.那其中,第二个内容最关键。

你们实际上很多是做技术的,尤其在硅谷,基本特征是你们在做的事是市场上还没有,或者说还没现成模型,那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即怎么快速把你的产品切入到主流市场。另外,我今天讲的内容其实对B2B更适用,但对B2C可能不一定。

不同阶段,客户需求不同

第一个问题是,很重要一点:你要理解不同阶段,你针对的是不同客户,这是一个基本逻辑;下一个问题是说,你要理解在不同阶段,你客户差异在什么地方,因为每个阶段,他们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你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才能够了解你的业务目前是在什么阶段,针对谁,以及该怎么做,因为针对不同的人,你的方法会不一样,产品也不一样。

先举个例子,你们知道很多人会在湾区通宵排队买iPhone,然后转卖到中国。有些人还被海关查出来说身上绑了很多iPhone;还有些人呢发现时间不对,结果一下损失很多钱。

那这里,就是因为市场上存在Customer里的“发烧友”。基本上,每个市场都有这样的人,但很有意思,你会发现说:企业中其实也有这样的人。

虽然企业是一个更“理性”机构,一般很少情绪化,但有些企业也有所谓“Earily Adopters”,就是它一直对外面东西很敏感,很愿意尝试比其它同行都要早的东西。典型代表包括像:Price Waterhouse、Federal Express,还有思科。

不过,这些先锋企业客户有和“个人发烧友”不一样的特点,它们关心的问题往往是非常Rational的,一般最关心什么呢?基本是这些:

是“谁”提供的产品?它是细分垂直市场领导者吗?它自己能活多久,还是说昙花一现就死了?声誉(口碑)怎么样?产品质量怎么样?售后服务怎么样?产品采取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最后一项:价格,即它们购买成本。

那更大多数的“晚期企业客户”也有自己特点:对价格更敏感、非常喜欢参考其他人意见,如别人是否已经开始用?那如果我竞争对手用了我不用,我的企业是不是会受伤害?;还有就是相对保守,并且比较Skeptical,就是对很多东西都持怀疑。

而如果要对行业进行早期用户还是晚期用户的区分,这里其实还是有一些讲究,下面这个图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你会看到:像金融、银行,一般是“早期用户”:“跟随者”是像B2C零售、B2B批发、高科技制造和航空这样的运输业;再接下拉动作更慢的:保险、政府、公共事业、电信、保健等;而落伍者,就是像教育、采矿、农业、建筑业等这些行业。

快速发展你的产品到主流市场

那第二个问题:当你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项目后,但你还没有Business,还没有一个稳定收入,你的业务情况是有一搭没一搭,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这实际上是最难的一个地方,也就是所谓一个“很大鸿沟”,因为很多产品就是死在这个地方,没能Take Off起来。这种例子在硅谷其实很多,今天我想讲的重点是说:根据历史,是否有一些经验教训能帮我们尽可能降低,和减少一点失败风险。

我先讲一个故事,它有关Documentum这家硅谷公司。那它是怎么变成主流的呢?

这个例子很有意思。早期,它实际上也是个初创公司,但几年后上市,最后又被EMC收购。不过你要知道:它91年成立后,实际上91到93年收入基本就是每年200万美金,没变化,就是说:它的发育有点像中国人说的“僵在那里”,怎么也发展不起来。

这个时候,他新CEO在93年到来,任务是把企业发展上去。恰好这时,它们收到了一个新客户的大订单,然后这个客户来自一个全新行业。

与此同时呢?因为新CEO要来,所以这个企业内部也在进行关于战略的大讨论,尤其是一些销售VP或BD提议说:我们要去雇更多销售员工,然后让他们去针对不同类别的行业和市场客户,去Push产品。

我想问一下大家,同不同意这个观点?我先说结果,结果就是实际上自从这个CEO过来,这家公司有点开始Take Off的味道,它第一年和第二年收入变成了800万美金和2500万美金。第三年,它做到4500万美金。然后就在这一年,它IPO;接下来是年收入7500万美金。

那这个新CEO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说,他怎么回答刚才我那个问题。

Documentum 案例

他的理念,或者说决定,其实跟当时Documentum内部的大讨论是相违背的。因为他们已经有客户,而且客户粘性很大,所以这个新 CEO首先对现有客户进行了非常细致了解,包括客户怎么用这个产品,为什么用等等,然后他做了一个决定。

这个决定就是:专注。注意:这是一个非常非常Boring的答案,但怎么理解“专注”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它有时就是:“抵抗诱惑”。

实际上,这个新CEO最后决定是不拿那个新大订单,因为深入了解已有客户后,他意识到说:它本来身处的行业,是一个非常值得他去全心投入的行业。

这是个什么行业呢?Documentum针对的是制药行业里的制药公司,但它选择的切入点非常非常窄,最后,他其实是找到了这个行业中非常细的一个部门,即法规事务部门Regulatory affairs departments.

要知道:当时全球大概也就40、50家这样的企业,而具体到他们选择的部门,就更小,但问题在什么地方?

问题是:这些制药公司都需要向政府审批专利,而法规事务部门申请流程非常复杂,要涉及上百个监管机构,然后相关文件甚至涉及上万,因为这关乎人命关天,政府需要这些东西。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对制药公司的法规事务部门来说,怎么和政府打交道,及怎么跟踪政府需要的信息这个动态过程,以及非常多法律程序,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非常巨大的痛苦。而美国法律是这样的:

你这个药从申请专利开始,有17年保护期,但你只有17年窗口。也就是说,对这些制药企业,我申请专利时间越短,那我卖药的时间就越长。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个部门也就是法规事务部门,它有非常强的动力,来支持Documentum产品。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这个部门的人非常愿意支持,而且这种热情程度,就有点像苹果手机的“发烧友”,因为Documentum真的帮他们解决了工作中一个很 难很难的东西。这里Pain和Value是:Everyday spent in the application isa day of patent-life wasted,而对这些企业来讲,它的年收入真的很大,一个成功药物产生,收入是平均每年4亿美金。

所以,我们这里再去看Documentum所做的几步关键性步骤。这里,行动第一步是:Documentum的承诺,并不从企业IT部门开始,而是直接从看到Documentum产品价值的客户高管开始,所以它相当是改变了原来企业采用软件都是IT部这样一个情况,结果非常成功。

也就是说:第一步Target非常成功,而因为它产品能帮客户很好解决问题,下面的循环是:客户非常有热情,它的产品就开始这样逐渐逐渐流出去。

接连发生的后续是:产品流到了制药行业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然后,流到了制造机构;再然后,产品成为一个标准;最后,它自个儿流向了制药行业之外的其它行业。

总结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首先第一个重点,提供一个对客户来说是高价值、类似“止痛药”这样的产品,即Pains/values,他们的痛苦程度,也就是你的 价值程度;其次集中资源,用聚焦和速度获得市场份额;再次,口碑效果影响;最后,有影响力的客户会成为你的广告,即旗舰客户:Flagship customers。

这个例子里,我们也看到B2B模型的一些特点。第一,口碑这个东西,它是有一个结构的,如果是B2B里,往往影响的是一个行业;而B2C,则往往是在一个年龄段,或有一个共同家庭背景的人群容易相互影响。

第二个特点是:对B2B企业,越到后面也就是越主流客户,通常它也越保守,这时如果你是一个初创公司,只有这么一点能力,怎么去向其它主流客户说清楚你是一 个Leader呢?两种常见做法:一是广撒网,比如做八个行业,每个行业服务两个客户;另一就是做两个行业,每个行业服务8个客户。

那这两种方案中,肯定是后者更优,因为广撒网其实你很难真做起来,因为做产品是一个什么概念?你要“标准化”,就是你需要有这个量,所以你要考虑成本、质量 和稳定性,你当然是重复做同样东西,做越多越好。而对B2B聚焦细分行业非常重要,因为撒网撒开的话,每个客户都不一样,你很难做到标准化东西,也就是说 从你产品的经济性能角度,都需要企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突破点。[本文来自于donews.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们相信,对全球商业新锐与热点的探思,将改变中国商业的未来!
  • 英途,与全球商业面对面。王石、周鸿祎、孙振耀、金志国等近百位企业家曾参与我们推出的英国、以色列、日本等全球交流合作项目。
  • 关注全球商业趋势,请关注@英途 微信微博。